發新話題
打印

陶冬的博客

陶冬的博客

2011年的三大地雷

 (2011-01-05 06:37:42)

2007年的次贷危机,拉开了去杠杆的序幕,这是对连续十几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、银行信贷扩张及金融创新的一次清算。雷曼兄弟倒闭,一度将危机推向巅峰,金融体制濒于崩溃,全球经济进入了危机的频爆期。

今天的形势,较雷曼兄弟危机之后要好许多,金融秩序已得到恢复,市场信心已明显增强。但是,全球范围内的去杠杆进程并不均匀,政府财政状态仍在恶化,货币政策的乱象激起市场的乱波,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高危期。

步入2011年,笔者认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趋向平稳,不过市场的波动可能加剧。超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、主权债务危机的衍变、G3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政策上的背驰、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,均可能给市场带来变数。笔者看来,2011年至少有三大地雷。

 

新兴市场债券

雷曼兄弟倒闭后,资产价格升值最多的,不是黄金、股票、商品,而是新兴市场的高息债券。在过去十年中,新兴市场的基本面有所改善,从政府管治到财政状况均有进步,而且涌现出“金砖四国”这样的精英经济体,它们开始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,G20首脑会议甚至取代G7首脑峰会,成为世界权力巅峰的象征。

不过必须看到,新兴国家的崛起过程中,流动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利率的下降拉低资金成本,同时令更多的资金瞩意高收益债券;外资流入抬高了汇率,降低了通胀水平,令新兴国家利率下滑,发债成本减轻,财政负担减少,更进一步刺激了资金的流入。

换言之,在新兴国家中,有经济前景出现结构性改善者,也有一批国家拜量化宽松政策下高流动性、低资金成本所赐,偿债能力有所改善。对于后者,一旦资金成本有变或美元大幅升值,海外资金流入情况随时可能逆转,并带来汇率、通胀、利率上的连锁反应。在发达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后,新兴国家受到追捧。然而必须看到,发达国家出事,不代表新兴国家不会出事。许多新兴市场债券,价格已进入不合理状态。

 

西班牙国债、银行

欧元的出现、欧洲就业市场的互通以及信贷的扩张,在过去十年给西班牙经济带来了过去30年所罕见的增长机遇,也为当地房地产市场带来罕见的泡沫。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不亚于美国、英国,可是西班牙政府却没有采取美英那样激进的银行拯救及重整措施,拖慢房价的调整过程,在银行坏账处理上也采取驼鸟政策。

希腊、爱尔兰债务危机,将西班牙的主权债务困境显性化了,其国债发行利率大幅飙升,过去行之有效的发新债还旧债模式变得难以为继。西班牙并不在欧洲央行购买债券施援的名单上,不过欧洲与IMF随时可以获授权干预市场,拯救西班牙。然而,欧债危机走到这步全部涉及人为的政策失误,欧洲领袖意见之繁多、决策之慢,增加了西班牙陷入危机的可能性。

西班牙经济体量几乎是希腊、爱尔兰、葡萄牙的一倍,占欧洲经济总量的11%。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,一旦西班牙陷入危机,几乎所有欧洲金融机构都会受到影响,美国与拉美国家也会受影响,欧元更会受影响。

 

美国国债

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近期突然大幅上升,是一个危险的警号。奥巴马政府将布什应对危机所做出的减税措施全盘延期,触发了市场对山姆大叔偿债能力的担心。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,美国国债收益率与其隐含的违约风险不成比例。近来美国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债的购买已超出海外,成为美国国债的购买主力。其实,这背后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。央行将大量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,而银行借贷意欲不强,于是资金被转投国债市场,拉低了商业利率。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,将进一步加剧这种政策造成的价格信号(利率)扭曲。

美国经济恢复之时,便是美联储退出之日(至少市场这么认为)。当增长预期、通胀预期上升时,美国国债市场便可能孕育出一场变化,甚至动荡。由于几乎所有银行、保险公司均在投资组合中大量持有国债,国债一旦出事,便可能产生数倍于雷曼倒闭时的震撼。除了国债之外,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也有风雨欲来之势。不少美国州市的财政状况,比欧猪国家的情况更糟糕,财政赤字长期化、板结化,而且地方政府没有印钞权。地方政府债务一旦违约或接近违约,不仅给市场带来冲击,也势必令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百上加斤,甚至可能成为国债市场动荡的催化剂。

以上三个地雷,乃笔者认为2011年市场的最大隐患。不过它们属于“已知的未知”(known unknown)。除此之外,还可能有事先未可预见的“黑天鹅”事件。2011年市场的动荡程度,应该更甚于2010年。


Share this:

TOP

非农就业反高潮 美国增长正提速

 (2011-01-08 22:40:54)
标签: 

非农就业

 

经济复苏

 

财经

分类: 看世界

美国非农就业数字,为创下了两年新高的股市和商品市场浇下一瓢冷水。

近来美日欧的经济数据相当强劲,全球经济两次衰退的阴影,被改善中的消费及就业数据所驱散,股市、商品价格叠创危机以来的新高。然而,乐极生悲。上周三超强劲的ADP数据(就业市场的领先指标),预示出非农就业数字可能出现飞跃式的上扬,经济学家纷纷调高非农就业数字的预测,待周五非农数据正式公布时,103K的就业改善远差过分析员预测165K,美股下跌、美元走弱。

其实非农就业增加103K并不差,比上月的35K好许多,加上过去两个月的数字被向上修正70K,美国劳工市场在复苏,而且小企业与服务业的新增就业机会大幅增加。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,只是复苏的力度,暂时低过分析员的想象。笔者认为,这种就业复苏更符合美国经济缓慢而稳定改善的实情,出错的是市场预期。相信在未来几个月就业情况会进一步改善,不过仅属于量的积累,并非质的飞跃。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发生明显、可持续改善之前,就业市场的复苏均不会令联储全面退出量化宽松政策,估计联储要等到明年中才会谈论QE退市,开始加息要等到2012年底,而货币环境与利率完全正常化,则需要3-5年的时间。

美国的经济增长复苏,应该快过就业市场的改善。笔者估计第四季度美国的GDP增长便会回到3%的水平之上,消费与企业投资也会缓慢而稳定地展开。笔者对美国增长前景不看淡,只是就业市场因结构性失业而滞后。

本周四欧洲央行与英格兰银行开会,政策不会有变化。周三德国2010年GDP出炉,估计爆出3.5%的超强表现。同日美国联储发表褐皮书。周四美国PPI因油价而升0.7%,不过核心PPI则仍处超低的0.1%。周五美国12月零售再升0.6%,vs 上期0.8%;1月密执根大学消费信心指数76 vs 74.6;同日欧洲CPI可能升至0.5% vs 上期0.1%。

 

(本栏每星期日在此博客刊出,周一早上于CCTV2交易时间出现。以上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,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)


Share this:

TOP

增长见好 市场波动

 (2011-01-12 23:13:03)

同样的演员,类似的旋律,不过不同的灵感,差异的戏码。

对于全球市场,2010年的关键词是美元,2011年的关键词还是美元。所不同的是,2010年美元走势更多地关连着联储的货币政策,关连着美国经济基本面与其它主要经济体“比差”的过程;到了2011年,美元将更多地反映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,及市场对联储宽松政策退出时机的预期。

美元的走势,折射着全球资金的走向,银行借贷的信心,商品价格的波动,套利交易的起伏,也就决定了它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地位。笔者认为,2011年美元将会在震荡中走强。欧债危机仍未结束,西班牙、葡萄牙债务恶化的可能性不小,加上日本经济增长乏力,在上半年美元估计将“被升值”。之后,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提速,就业市场改善,市场开始揣测联储的退出时机,从而拉高美元汇价。

不过,美元汇价今年可能相当地波动。一大批州、市政府的财务状况正在恶化,他们的偿债能力甚至弱过欧猪国家,只是投机客尚未找到一个类似欧元的杠杆来炒作。加上联储低利率环境,地方市政债券暂时没有出事,但是这不代表以后不出事。同时,美国国债形势也不容乐观。资金近来明显地离开债市,进入股市。债市可能是今年颠覆美元走强的最大不确定因素。

风险资产价格的走势,与美元走势关联度颇高,不过这种局面可能改观。随着未来美、欧、日等主要经济加快复苏,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在今年,超过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,消费情绪改善,能源及商品需求增加,市场开始由流动性驱动,回归到基本面。这应该是2011年市场的一个重大切换,拉动资金流向股市,流向商品。

经济转强,意味着股票的牛市、债券的熊市来临。不过,笔者对2011年全球股市的走向,抱持审慎态度。第一个理由是,过去18个月的升市,某种程度上已经透支了复苏所带来的盈利增长;第二,发达国家的通缩与新兴国家的通胀,导致货币政策的板块碰撞,随时摩擦出意外;第三,主权债务的困境,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;第四,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(或退出预期),可能触发套利交易的乱流。

在2010年,几乎所有种类的资产价格均录得上升,不过升幅有限(较2009年差距甚大)。2011年的债市恐怕难有作为,股市、商品价格估计会上升,不过,波动幅度可能远大于实质升值幅度。2011年,增长见好,市场波动。


Share this:

TOP

欧债趋稳 油价冲高(1月16日)

 (2011-01-16 00:57:50)

精彩多变的一周,风险资产升值的一周。

上周世界在众多领域出现了变数。日本宣布支持欧元基金,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相继在市场成功发债,欧债危机得以舒缓。欧洲央行特里谢认为欧洲通胀可控,被市场解读为欧洲有意退市,欧元反弹。美国蓝筹公司季报大多理想,零售旺畅,并购活动升温,美股连升。继泰国、韩国之后,中国央行也有所行动,加上巴西、印度、印尼等国通胀形势严峻,新兴市场面临沽压。商品市场对中国有所担心,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带动了商品价格上扬,伦敦石油期货距每桶100美元仅咫尺之遥,多数农产品价格均升上30个月的高位。

笔者再次强调,欧洲债务的短期流动性风险被夸大。与一年前希腊危机时不同的是,去年中推出的7500亿欧元稳定基金足以确保欧猪即使无法在市场上集资,也不至破产,何况只要价格合适,在市场举债并不困难。作为故事,笔者相信欧债危在今年还会有几次动荡,但是估计不会有国家真正违约。

伦敦勃朗特石油期货逼近100美元大关,与最近的寒冷天气及库存减少有关。不过同时必须看到,油价在去年大幅落后于工业商品与农产品的价格。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提速,油价冲上120美元的机会在增大。加上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,今年石油价格的走势,估计类似去年的黄金。

本周的市场焦点是周四公布的中国第四季度GDP和十二月份CPI。周二加拿大料不加息。周三美国十二月新房动工预计为545K,vs 上期的555K。周四美国二手房销售估计为4950K,vs 4680K。周五德国一月IFO(商业环境)110.5,vs 109.9。


Share this:

TOP

与美元共舞

 (2011-01-18 21:12:45)

灯光暗下,在强劲的QE舞曲声中,伯南克手舞足蹈,左右摇摆。不久伯南克四周的一切,也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舞动了起来,世界好像进入了狂欢舞会。一曲方休,阿伯拍拍巴掌:“再来一曲,QE2!”,全世界的股票、债券、商品、能源、农产品、贵金属,便又狂舞起来。这不是优雅的华尔兹,也不是浪漫的探戈,美国联储局用前所未闻的魔音,令世界与美元共舞。

在过去的两年中,全球金融市场只剩下一个主题:美元。所有的金融资产种类、天南海北的金融市场,均围绕着美元转。供需关系不再重要,企业盈利不再重要,垃圾债的偿还能力不再重要,商品需求不再重要,租金回报不再重要,一切以美元马首是瞻。

市场展现出罕见的同步性,美元对全球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之高,可谓史无前例。这种情况的出现,其实不难理解,全世界的市场均处于流动性驱动状态,而联储是流动性的主要源头。目前市场的风险意识是联动的,而美元乃避险天堂。资金成本超低,套利交易大行其道,而美元则是当下主要的借贷货币。在就业低迷、情绪波动的年代里,市场对宏观消息的敏感度颇高,而世界最大经济体、最大央行的消息自然是最重要的。同时美元的起伏,也折射着世界其它地方的复苏情况、货币政策、资金走势与债务负担。

如果QE1还受到各国欢迎、感恩的话,QE2则遭遇世界的一致谴责和反制。美国在首尔G20首脑会议上所受到的批评,凸现出其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不受欢迎。

的确,美国联储面临着一个信用危机。在1975年时,平面媒体有关联邦储备局的报导中,98%为正面的。2002年时,这个比率下降至74%。2010年11月3日伯南克正式宣布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后,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上可搜集的媒体报导中,仅有二成是赞赏美国央行的。

笔者相信,QE2救不了美国经济,却可以制造出更大的流动性泡沫。这种货币扩张也许暂时在美国不至构成持续性的通胀压力,不过对经济已经复苏的新兴国家却带来物价上涨压力、资产泡沫压力。

联储推出QE2,意在通过有序的美元贬值,攫取进一步的增长动力。靠大量释出新的流动性,改变货币价值,既可以带动出口,又吸引海外资金。这样做唯独的不妥,是不利于其它国家的复苏,自然受到其它国家的反制。日本推出了自己的量化宽松,新兴国家则利用行政手段限制热钱流入。最具创意的政策应对来自欧洲。欧洲央行受到权限的制约,推出自己版本的QE与联储对抗的机会不大。于是德国抛出方案,要求在欧洲稳定机制(EFSF)在2013年中逾期后,债券投资者必须分担国债一旦违约时的损失。没有了欧盟的保底,投资者自然没有兴趣购买希腊国债。欧猪债券遭抛售,CDS价格及风险意识飙升,欧元贬值。欧洲领导人将此解释成为爱尔兰危机的扩散,也就算不上干预汇率。伯南克突然发现一个爱尔兰危机,卸掉了他苦心设计的QE2的大部分力量,美元不跌反升。

同时联储QE2政策的力度,又受到国会与市场的牵制。共和党议员及亲共和党的经济学家率先发难,强调QE对增加就业的帮助不大,而巨额流动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,却可能是持久的。至于新兴市场国家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批评的声势,更是闻所未闻的。

针对各方对QE2的批评,伯南克在法兰克福欧洲央行年会上,罕见地作出高调反驳。在新兴国家通胀问题上,他强调美国的货币政策为美国的经济复苏服务,如果新兴国家不愿放弃自己的紧贴美元的汇率政策,通胀是自己的政策选择。换言之,不是我向你输出通胀,而是你自愿输入通胀。这个论点有点荒谬。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货币政策,对全世界产生出弗远不及的溢出效应,何况今天联储释放出的流动性是天量。亚洲部分国家的汇率政策有自身的问题,但是这不代表联储的政策可以如此不负责任。澳大利亚的汇率大幅升值,仍难逃流动性驱动的通胀阴影。这好比美国大音量放音乐扰邻,却反诘“不带耳机睡觉便算自愿收听,不愿意请搬家”。

近来美国的消费数据和增长预期,有明显的改善。相信美国GDP增长踏上3.5%的台阶的可能性颇大,进一步超出也不出奇。但是就业情况大幅滞后,而且结构性失业部分在短期的改善空间有限。尽管通胀应油价上升而反弹,核心通胀徘徊在超低的水平。这种情况下,伯南克没有多少退出量化宽松的意愿。其它国家的批评阻挡不了他,美国国会的干预也难奏效。

美元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货币、储蓄货币、商品价格标的、金融交易标的。美元,仍是世界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。联储政策行为上的无度,玷污了世界第一货币的信誉。然而,世界上目前根本不存在美元的替代,在可预见的将来,亚洲都要与美元打交道。美元依然是金融市场的主导势力,全球过剩流动性的源头,通货膨胀的源头,风险资产价格动荡的源头。这就应了美国高官的一句话,“美元是我们的,问题是你们的”。


Share this:

TOP

新兴通胀升温 联储换人出牌(1月23日)

 (2011-01-22 23:27:57)

市场焦虑由欧洲债务危机转向中国通胀及货币收缩,加上美国蓝筹公司业绩大多理想,美国股市上扬,亚洲股市下降,商品及能源调整,欧元升值,黄金走软。

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从环比数字上看并没有任何回落的迹象,不仅食品通胀高企,非食品通胀亦有上升迹象。更令人担心的是,通胀压力在多数新兴国家同时恶化,不少央行采取了紧缩措施,不过形势严峻,政策滞后。通胀升温,令部分新兴国家陷入两难境地。如果加息抗通胀,势必导致更多热钱流入,推高汇率,制造更大的过热,同时为日后埋下大动荡的隐患。笔者认为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粮食短缺、粮价飙升,随时可能触发个别国家类似2007年那种粮食出口禁运,从而带来更大恐慌。通胀升温,令新兴市场债市向悬崖边又迈进了一大步。

1月25-26日,联储举行换届后第一次FOMC会议。言论出众的Hoenig离任,不过鹰派人物Plosser和Fisher入局。人事变化暂时不会对目前的货币政策构成威胁,不过中期会听到联储内部更多的不同声音。他们不足以改变伯南克的QE决定,不过或许会令其难堪。

本周市场焦点:周三联储的会后声明,尤其是在经济数据改善之后债券购买计划(QE2)有没有新的说法。周二美国1月消费信心指数54.3 vs 上期的52.5 。同日英国第四季GDP0.5% vs 0.7%。日本央行开会,不过估计不会成为市场材料。周四美国12月耐用消费品订单1.5% vs -1.3%。新西兰央行开会,利率不会有变。周五美国第四季度GDP,预期为3.5%, vs 上期的2.6。


Share this:

TOP

日本经济怎么了?

 (2011-01-26 21:11:13)

    风靡世界的iPhone的背后,这样形容它的原产地:“创意来自美国,组装出自中国”。苹果没有写上去的是,“多数零部件产自日本”。今天,日本经济已算不上是世界一流强国了,光环好像被美国、中国所掩盖。

    2011年,又是日本经济独憔悴的一年。新年伊始,分析员纷纷调高美国、欧洲的增长预测,唯独日本仍徘徊在通缩的边缘。在第三个“失落十年”的首年,日本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。 

    人口老化,是日本内需不振的痼疾。过去五年,日本劳动力增长为-0.4%,而1980-85年为1.1%。日本的老年人口(六十五岁以上)占总人口22.6%,超高龄人口(八十岁以上)占总人口6.3%。老人进入人生周期的尾声,消费欲望下降,令内需毫无生气。同时,老年人口加重了社会保障、医疗保障的负担,也牵制了财政扩张能力。 

    日本企业的出口能力,仍然是世界一流的。不过他们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,都集中在美国市场,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则不算热心。美国消费的萎缩及新兴市场消费的崛起,令日企失去了一次重新崛起的机遇。 

    日本企业将生产线移至海外的热情,远高过德国,这一轮日圆升值又刺激了更多企业出走。企业将生产线外移,有利于利润及拓展海外市场,但对国内就业极其不利。年轻人找不到工作,消费欲望更低。 

    有人将日本的沉沦归咎于八五年的“广场协议”。的确,日圆大幅升值刺激了资产泡沫形成,是日后悲剧的成因之一。不过日圆汇率从250一路升值,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并未受到太多影响,失去优势的产业、产品被淘汰、移出;新产业、产品不断涌出。日本失去的十年,是因为日本政府在资产泡沫破灭后的银行重组政策畏首畏尾,窒息了内需。另外,日本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弱过德国,又是银行信贷收缩的牺牲品。当大企业结束“系列构造”,将生产线外移时,中小企业、就业市场遭受沉重打击。最近日圆升值,带来了新一轮产业外移,对日本经济、就业的影响,可能相当深远。 

    企业生产线移往国外,当然不利日本年轻人就业。不过从股东角度来看却是好事。这样做提高产品竞争力,增加股东回报。所以投资日股与当日本人,感受也许不同。 

    回到文首的iPhone。尽管日本经济乏善可陈,就业市场一片萎靡,日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仍在。日本产品的细腻程度、质量可靠性,仍是世界一流的。日本企业的现金流,多很充沛。 

    笔者不看好日本经济,却不敢过分看淡日本股市,尤其是在美欧重启消费的今天。


Share this:

TOP

西线无战事 中东起烽烟(1月30日)

 

上周欧洲债务问题相对平静,美国经济数据中规中矩,联储会议全面维持QE2方针,日本被信用机构调低评级,不过日元、日债弱势仅维持了一天。风险来自中东。埃及局势迅速恶化,突尼斯骨牌仍有蔓延迹象,石油价格一日内飙升4%,黄金、美元成为避险天堂。道指曾一度冲破12000关口,但因油价突升而录得八个星期来首次回落。

美国第四季度GDP增长3.2%,略低过市场预期,但是实际情况相当理想。内需跳增7.1%,为26年来最快速度。私人消费增长4.4%(耐用品消费增长更达21.6%),这对美国经济不啻是一剂强心针。同时库存增加大幅放缓,增长水分较小。美国经济的总量终于回复到危机前(2007年第四季度)的最高水平,正式由恢复期跨入扩张期,这是一个里程碑。笔者估计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会达到3.5%,2011年全年接近3.8%(Q4/Q4)。

中东局势持续恶化,从石油生产到苏伊士运河,风险迅速集聚。而且产油国世俗政权的根基一旦遭到动摇,政局的长期稳定成为未知数,石油供应的长期稳定也成为未知数。尽管油价在上周五上涨,价格水平仍在90美元之下。笔者认为这个价格低估了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。

本周焦点:中东局势、PMI、欧洲央行、美国非农就业数据。周一欧洲一月CPI预计2.4%,vs 上期的2.2%。周二美国ISM,59 vs 57。周四欧洲PMI58 vs 56.3。欧洲央行同日开会,预料在通胀问题上态度收紧,可能影响欧元。周五美国非农业就业估计进一步改善,135K vs 上期103K,失业


Share this:

TOP

通胀两难

 (2011-02-02 15:08:49)

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策,快将新兴市场打爆了。如果说中国通货膨胀为患的话,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的日子也不好过。巴西通胀率已经达到6%,印度超过8%。新兴市场国家中,通胀受灾面积(以GDP加权计算)达到八成。

量化宽松所制造出来的热钱,通过三个渠道夹击着新兴市场,营造出通货膨胀升温的环境。首先,热钱炒作农产品,农产品价格纷纷冲上历史新高,玉米、小麦、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尤其惊人。食品通胀席卷整个世界,为患新兴市场尤甚。其次,美元贬值,热钱追逐原材料,商品价格暴涨,商品生产国经济过热,商品消费国成本大增,商品通胀对新兴国家的冲击远大过发达国家。再者,联储制造出过量流动性,资金为寻求增长故事和较高投资回报,纷纷流向新兴债市、股市,干扰了当地的货币供应。

针对热钱流入和经济过热,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。巴西、智利、波兰、印度纷纷加息,中国上调准备金率,韩国、巴西、泰国对短期海外资金购买国债设立门槛,土耳其则反其道而行之,以减息来抑制热钱涌入。然而,新兴国家政府、央行可做的其实有限,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源泉来自美国,美国联储的政策制定依据是美国的就业和通胀。复苏与就业上的差异,通胀与资产价格上的差异,令美国的货币政策与新兴市场的实际要求之间出现重大错位,而全世界的资金流动早已不分国界了。今年新兴国家预计CPI达到5.9%,其中亚洲5.3%,拉美6.8%,东欧6.4%。

今天的情况,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颇有相似之处。泡沫破灭之后,日本央行大举减息、扩张流动性,这些政策举动并未在日本触发通胀,信贷随着日本银行的扩展而进入东南亚,触发了那里的基建热、房地产热。东南亚经济由此过热,但是当地央行对此却无从调控。至九十年代中,日资班师回朝,掀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。

伯南克的流动性扩张,暂时在美国没有诱发严重通胀,对其它国家的物价水平却有深远的影响。

一般相信,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,因此通胀压力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。不过欧洲已经出现通胀死灰重燃的苗头,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食品与石油。笔者估计欧洲今年的通胀可能达2.5%。与美国不同,欧洲央行盯CPI而非核心CPI,它的唯一职责是维持币值稳定。欧洲通胀升温,可能迫使欧洲央行年内加息,在G3经济中率先退市。

美国的粮食大多国内自给,而且政府有强大的农业补贴,因此农产品通胀在零售层次没有其它地区那么明显。而且联储政策盯核心通胀,将粮价、油价排除在外。同时,伯南克在QE2问题上已经破釜沉舟,他在退出时机上可能一拖再拖,笔者相信美国今年加息的机会不大。

不过美国早晚也会感受到通胀的压力。世界是互动的,市场是共通的,CPI的上涨,会带动市场利率的上升,明年倒逼联储加息(估计在明年下半年)。不过超低利率和过剩流动性的大环境,应该还会维持一段时间。

通胀来得比想象的更快、范围更广,令全世界的货币政策都陷入两难境地。对于发达国家,这是刺激就业与稳定币值之间的两难。对于多数新兴国家,这是加息与热钱流入之间的两难。经济增长的风险在下降,通胀风险在上升,货币政策风险更在上升。


Share this:

TOP

美国复苏升温 风险意识降级(2月6日)

 

无视风险,是上周市场的典型特点。
埃及局势持续恶化,不过石油价格在一度冲上100美元之后掉头回落。欧洲债务危机并无明显的突破,不过市场期待欧洲领袖能拿出新的解决方案,西班牙国债收益率降至三个月来新低。美国非农业就业数字远差过预期,不过市场责怪气候,而将注意力放在失业率上。风险指数VIX滑落至16.2,距危机前的水平仅咫尺之遥,风险资产价格上扬,美债、美元回软。

首先,笔者认为市场目前对风险的评估过度乐观。无论是欧债还是通货膨胀,无论是中东局势还是石油供应,均存在重大的潜在风险。流动性过剩、增杠杆,可以令风险价格上涨,但是不代表市场动荡就此消失。

其次,必须看到美国的实体经济正在出现实质性的改善。最新的非农业就业数字,明显受到暴雪的影响。尽管具体量化有困难,历史上就业与最终消费关系密切,而去年第四季度最终消费上升7.1%,笔者认为非农就业会在气候稳定之后回复强劲增长。同时,美国联储高级贷款经理调查(Fed Senior Officer Opinion Survey)证实银行开始放松企业贷款标准,尤其是短期流动性贷款,这对美国加宽复苏范围具有战略性意义。

本周焦点:中东、英格兰银行、中国CPI。周二美国1月新房动工170K vs 171.5K(受气候影响)。周四英格兰银行开会,估计利率不会有变,不过以近期通胀看,不排除央行在言论上出现创新。周五密执根大学消费信心指数估计达到八个月新高,76 vs 74.2。


Share this:

TOP

中国经济与A股

 (2011-02-09 21:01:06)

    在2010年,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,仅略胜过在危机中挣扎的希腊、西班牙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提法带有一定的失真。更准确的说法是,A股表现世界倒数第三,中国的IPO发行却是世界第一的。不是资金没有流进来,而是水池突然变大,水位便升不上去。不过,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、金砖四国中的龙头老大,中国股市如此惨淡的确令人沮丧。展望2011年,基本面情况也不见多少改善。
    2010年第四季度,中国GDP增长9.8%,但是增速因基数因素而被拉低。如果以年化的环比增长(annualized QoQ,从经济学上更科学的衡量增长速度的指标),增速达到10.7%,较第三季度的9.6%、第二季度的8.2%强劲反弹。零售在加速,库存在上升,抵消掉地方基建的疲态和出口势头的放缓,经济重新回到双位数的增长。

    这种增长势头,在2011年维持下去的可能性不大。随着美欧经济复苏,出口订单应该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改观。可是去年上半年井喷式的出口肯定难再续。更严重的是,工资暴涨与员工流失,令工厂有单也不敢多接;受利润压缩的影响,不少企业干脆转作内需市场。

    消费市道总体来说是理想的,今年还有涨工资、减税等利好消息。不过不少地方政府为整治交通而开始限制汽车牌照,估计会影响第一大消费品的销情。同时房市降温,导致家具、电器需求减少。至于库存,相信最大的上升已经结束,下半年库存更面临调整的压力。

    笔者预测,2011年经济增长在9.3%左右。这个速度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其实不错了,但是比起2010年的10.3%则属减速。

    今年经济的难点,在于通货膨胀。去年十二月CPI同比上升4.5%,较上月的5.1%有所下降,不过这是由基数效应所造成的障眼法。按环比看,物价不降反升0.5%,通胀局面根本没有受控的迹象。而且不仅食品价格飞腾,非食品通胀也在三年来首次升上2%。除食品通胀继续高企外,笔者认为服务业价格普遍上调,应该是今年的一条风景线。工资大幅调升,势必触发服务业通胀。

    CPI在今年中,接近或超过6%的可能性颇大。下半年CPI走势尚难确认。夏粮收成、公用价格上调幅度、国际工业及农产品价格,均会影响通胀前景。不过以目前工资的上涨情况,即使下半年CPI出现回落,幅度也有限。中烈度通胀在中国长期化的可能性不容忽视。

    如果笔者所言成真,通胀居高不下,年内必有一轮手忙脚乱式的货币政策调整。目前政府的政策调整目标放在整顿信贷规模上,政策工具云涌则更偏好量化收缩型,通过信贷额度及存款准备金率,限制银行的借贷数量。而且今年央行扬言,对信贷超额的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,此项政策对贷款控制有一定的作用。

    利率,并非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调控手段,这与担心热钱流入直接有关,而且不少企业对利率并不敏感。不过,中烈度通胀长期化,必然会带来利率水平正常化。储蓄搬家、存款吃紧,会令决策层更关注储蓄利率。负利率是中国房市过热的原因,低利率也令企业热衷于资本炒作,实业投资无人问津。加息与量化收缩,一个也少不了。笔者预言存款利率有200基点的上调空间,贷款利率185基点,同时准备金率有150基点的上升空间。笔者认为,市场对加息空间认识不足,央行自己对可能的加息空间也认识不足。

    房市,是今年经济及政策中最大的不确定性,不过今后两年也许是涨不动也跌不动。新房供应进入高峰期,而需求却萎靡不振。如果成交量不大幅增加,也许不出6个月就可能有房企资金链出现问题。不过,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,未必“跳楼大甩卖。”他们被同业收购的可能性更大,也许今后两年房市将上演2005-06年时在重化工业出现的“国进民退”。政策因素对于房市乃最大的不确定性。房地产税试点已经推出,更多城市会加入试点行列。不过笔者认为房地产税雷声大雨点小的可能性更大。在内需压倒一切的时候,很难想象政府对一般消费者开刀征税。试点中估计开征的仅是大面积新房或豪宅。

    今后12个月,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是收缩的,利率是向上的,增长是回落的,而且从房市到通胀充满了不确定性。这就决定了A股的前景。相反,香港的流动性在今后12个月是不变的,利率是不变的,美欧增长是回暖的。这就决定了A股与H股之间的差别。


Share this:

TOP

發新話題